• 首页>
  • GMAT考试>
  • 贝梦美二战GMAT 740:准备时间不足是借口。可能方法不对。

贝梦美二战GMAT 740:准备时间不足是借口。可能方法不对。

2025-05-03 09:58:30来源:西游留学网作者:久违 阅读量:15255

“想得高分的人,关注的是得满分”

今天分享的97年萌妹妹是不折不扣的佛系少女。

贝梦美二战GMAT 740:准备时间不足是借口。可能方法不对。

20岁左右的孩子喜欢的KTV,抓娃娃,她都不喜欢。

她真的在学习中找到了乐趣。 就像她说的,在学习中整理了自己的方法。 这件事,真的很有趣~

主文丨考满分学生dlx970912

照片上的学生提供

你好。 我是考试满分的学生Joanna。 现在是北外大三学生在读的商科学生。

其实我不想出国读书,但大家都知道,少女的心是千变万化的。 我现在觉得出去看书也是一件好事。

我的梦想学校是多伦多大学。

首先,我认为加拿大与美国神马相比相对安全。 再加上,我有多少毕业的老师。 她的课程思路清晰,实际上是我最喜欢的课程之一,所以我的多少好感度更是磨蹭。

所以,朝着这个目标,我开始了GMAT的征程。

以前是自学的,第一场比赛GMAT获得了630的分数。 后来,我觉得这个分数申请多久没有希望,所以5月份我满分考了GMAT的3门课,为二战做准备。

但是,那时上了GMAT的课正好赶上我的期末考试,所以先把一部分精力投入到了学校的课程上。

结束期末考试后,认真地开始准备考试。

认真准备了一个月左右后,我进入了考场。

这次,我提高了110分,得到了740分,成功地告别了GMAT。

很多考生都说:“我有学校作业,有学校考试,有实习,有考研,时间不够! ”我经常说。 其实对我来说,“时间不够”的问题是不存在的。

是的。 没有考试时间不够的问题哦。 看看我考GMAT的方法吧。 希望对考生们有一点帮助哦~

(语法)你在意的可能总是相对错误的。 我相信很多人在自己考研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这个句子的代词很模糊,在其他句子中是正确的选择?

为什么可以在这个比较节的than之后省略? 为什么不能用其他我选择的答案省略呢?

为什么这里的which可以跳跃修饰? 在其他主题上我用这个方法又错了吗?

对于最前三个问题,如果他们没有为难过你,我祝贺你。 语法基本上在你手下输了。

但是,如果以上问题发出了你的声音,请看我的方法!

我想当初我对语法又爱又恨。

之所以爱它,是因为它的主题最短,而且考点相对来说是痕迹。

恨它,我每次都是根据OG中真正列举的错误原因认真诊断,但准确率是不存在的!

这个时候! 出现了一位很帅的老师(第一次的内容是代词所指的语言,我记得真的是热泪盈眶。 见面和怨恨都太晚了! 哀叹自己至今为止做了什么! 如果你现在和以前的我一样忙于“问题”,我强烈建议老师明确地告诉你每个考点的关注方向,用习题验证了老人们出题的目的后,你会感到内心难以抑制的喜悦。 )当初的我,每次下课都想向英俊的老师下跪,太考究了~

其实,我认为GMAT中语法和中国考试形式最接近的——知识点的理解并不能保证你的正确性。

(引用帅老师的话吧) GMAT不是你想的,是老师讲完就能参加的考试() ),所以听课是一方面的,做题也是一方面的。

我的备注资料中有OG17 18 (包括分册)、prep07、prep08,还有前辈们整理的正确句子。

我以前自学过考试,所以那时的情况已经差不多做过上述材料了。 而且,我对属于那个做的主题有很深的印象,基本上再次见面的时候可以直接反应选择。

但是,我并不只是在制造问题。 我分三个阶段——

阶段1 )整理之前做的主题的CD上有各种前辈们整理的问题,建议自己整理。

在这里分享我的做法吧。 (本人平时就喜欢整理笔记本,所以对于不是笔记本爱好者的人来说,听起来可能会有点傻。 请自己参考。 )

把我的习题按错误的类型分类,把不同的题目放在不同的标签下;

对于每一个问题,都已经知道了正确的答案,这时就把自己当成一部失败的作品,认真看每一个选项,尽可能多方面分析错误的原因。

这个时候,我会尽量多整理题目,尽量找新的题目整理。

(我再引用一次英俊老师的话。 多多磨练问题是为了帮助我们看世界~

阶段2 )摸索爷爷出题的路线——整理2为什么是平方? 这个阶段主要是在整理我之前自己整理的。

在阶段一的时候,你应该注意到的弱点主要集中在几个知识点上。 (对我来说最难的是省略情况。 例如,比较中的省略情况,后置定语的逻辑主语和which的跳跃修饰)。 接下来,在以前整理的习题中,出现了对应的小知识点的句子) )不仅仅是划线的部分,没有划线的部分也出现了对应的考点的问题),来关注该部分。

通过反复对比,了解词义,结合老师上课讲的晾衣架,我总结了自己对相关考点的理解。

总结起来,第二阶段的根本目的是集中精力发现和克服薄弱问题,总结自己的理解,自己说服自己。

第三阶段:验证自己的方法这一阶段主要在考试前三天进行。

在这个阶段,我几乎没有做很多新问题。 主要看正确的句子(材料中提到的正确的句子文档),一是复习自己在第一阶段掌握的知识点,在大脑中保持对考点的熟悉度。 二是将阶段二中自己总结的方法应用于正确的句子,进一步完善方法。

经过准备和考试,我认为摆脱语法纠结症的根本方法是区分相对错误和绝对错误,找到适合自己的问题步骤和节奏。

( 2逻辑)一旦有逻辑链,你就揭开面纱,对于逻辑题目,能报考的人会觉得处于两极分化的状态。 要么你觉得五个选项中有两三个有点关系,要么你可以看完主题后直接选择正确的选项。

后者明确地掌握了逻辑链和老头们的出题意图。 这时,你要做的就是关注速度问题(在最后一部分提到)

最初的我一定是第一种人啊。 不说闲话,直接展示我的方法。

我用的材料是OG17 18 (包括分册)、prep08 )。

在准备二战的考试之前,OG17已经完成了。 prep08的中途进度,对于again做的问题,可以记住答案。

考试准备,依然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1 )整理做的主题,只关注自己做的主题,也分类整理逻辑性的主题。

在整理的时候,要重新审视问题,注意在这个阶段精读题干,同时精读也不要让阅读题干超时。

阅读后,整理逻辑链,分析错误的选择和正确选择的原因。

阶段2 )语法不同于看整理做新问题,第一阶段的整理只是简单复习一下就可以了,有了一个熟悉程度之后,开始做新问题,通过新问题锻炼自己对陌生问题环境下逻辑链的反应能力(根据问题的把握程度和准确度) 我认为清晰的逻辑链可以为正确率提供80%以上的保证,逻辑链可以直接排除你

看完主题后,如果能根据提问的要求直接抓住重要的句子和片段,恭喜你通关了。

第三阶段:看! 我在考试前两天开始了第三阶段。 看着自己以前整理的逻辑链,没有做新的问题。 主要是为了保持逻辑问题求解方法的想法给大脑带来的刺激。

()读书)在把框架都弄到手集中精力学习之前,我处于拿到一个读书读到一半还不能耐心读下去的状态。 做所有的问题的时候,还需要回去从头开始读文章,直接导致了三个致命伤。 不知道文章想说什么,很花时间,精度很低。

我也看到过考研的时候,读书主要靠分层结构的经历,愚蠢的很抱歉,自己真的不能参加读书的结构指的是什么呢?

我不得不承认,在二战应试学习期间,阅读并没有多到花语法和逻辑。 这里大概说一下我的时间轴:

第一周:

能配合老师的节奏,根据我个人的需求,每天保持2~3篇文章结构的整理;

下一个时间:

除了在课堂上练习文章外,课下只需按照“组织结构-做题”的步骤完成作业,基本每周加三四篇完整的阅读和习题;

考试前十天:

看了所有之前完成的作业和老师注释的结构,主要是为了重新审视问题的做法和技巧;

考试前五天:

主要做了两件事。 一是制作了OG18上刊登的约10篇以上的文章和GWD、4篇的情况。 二是从光盘整理的机经来看,对机经的态度主要是关注阅读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的大致类型,没有看机经的主题。

一战前,读了OG17; 在二战准备期间,没有重新审视前面的习题,只做了上述考试前五天提到的习题。

而且我建议在这里阅读以OG为准。

(数学)我爱数学。 让我开心的高中是理科,而且是喜欢数学的八卦。 ……所以,关于数学,主要是在一战前磨练了OG17。 二战考研时,PS主要依靠那三套模拟题。 DS部分打磨了prep和GWD。

05 IR和AWA :自己总结文章的框架哈哈,我们都知道! 这部分不算分数! IR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市场上最普遍的问题,二战中没有在应试学习中做过IR。

AWA我也没有像其他贴经验的博客一样认真准备。 主要是自己看了亲切的博客模板作为参考。 我自己总结了。 主要是文章的框架。 我个人认为内容、角度和逻辑很相似。 和IR一样,考试前没有练习过。

06考研过程中大家关注的另外三个问题首先是单词。 我一战的时候,每天都单独记住一点单词。 好像进展到了一半的书呢。 那之后,那本书就不怎么动了……

而且模考:一战因为当时做的题很潦草,现在的模考题中国语部分几乎都是我做的习题,所以我觉得可信度不高。

考试前只做过三套(国语数学部分),只是想粗略感受一下时间的长短。

最后是peace。 关于peace,我以前只是听说你的peace要尽量保持稳定的状态,我一直持怀疑态度。 (稳定的速度? what? 我能做的问题自然在20秒左右就能做好了。 如果逻辑的连锁不明确,自然会花费时间。 而且,要读我就需要先读文章)。

我的想法是,我们首先要确保的是你的准确率和你能否在一定时间内做完问题。

个人解题速度很快(但是,虽然GWD的阅读真的抵消了我的积极性,但是在读OG的时候,完全没有必要担心时间的问题) )。 考试期间没有考虑加快速度的问题,考虑过一次的是如何放慢速度以确保准确率。

07考试当天: 4点的建议很遗憾,我考试当天北京下着大雨(橙色的警告没问题吗? )关于当天的考试,分享一些体验吧:

A .提前制定好路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交通工具,对出行时间做一个大致的规划。

B .三小时集中的机器考试,眼睛的状况是成绩的首要条件。 (眼药水、蒸汽眼罩可以根据需要自己选择哦~

c .根据一战的经验,不要过早到达考场。 首先,等待的时间很辛苦。 其次,因为开始答题的时间很早,所以陆续进来的人无论如何都会给你留下印象。

D .平时的学习状态下,我在这次考试中不需要选择休息,所以关于休息没有多少参考建议。 (但是,后来感到考场内部的人的怨恨,主要是因为我以中偏前的顺序进入考场。 另外,因为中途放弃了两个休息,所以比选择休息的人更早进入最后的AWA阶段。 剩下的人会在数学的最后一部分吧。

想象一下。 在你判断充分的条件的时候,周围有人必须敲击键盘,你的心……

能想到的大致就是这个。 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大家请自己参考。 但是,如果有人对应试学习中的方法感兴趣,或者有人能给我更多学习方法的建议,请和我说悄悄话。

在和Joanna说话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想到Joanna真的是一个可以享受学习过程的宝宝。

她觉得这样说会被大家打,但还是要享受一件事,才能在这件事上找到乐趣,才能把这件事做好。 学习是这样,考GMAT也是这样。

所以,那些还在苦考的小伙伴们,如果你必须考GMAT,不要把它当成“工作”,像Joanna一样享受这个学习过程吧。 伙伴们加油!

建议阅读30天的首战GMAT720。 卸载微博,每天复习12个小时。 要杀g就必须对自己冷酷无情

GMAT从570到710,从所有人都不支持到打败GMAT,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GMAT三战实录: 650到730,领悟了GMAT应该考察的三种能力!

关注获取更多雅思、托福、GRE、GMAT考试晾衣架,点击了解更多在线问题!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