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胡适:一个民族的偏见与留学选择

2023-01-05 10:08:46来源:留学时间作者:书砚 阅读量:8572

鲁迅和胡适都出国留学回国了。

民国时期,许多学者名流,甚至高官达贵都有过留学经历,如果当时没有留学经历,也很难受到重视。

比如沈从文,比如金穆。

鲁迅与胡适:一个民族的偏见与留学选择

沈从文得到胡适、徐志摩等人的赏识和提拔,但屡遭刘文典侮辱; 钱穆深受胡适、顾颉刚的尊敬,但在中研院第一次院士评选中被直接忽略。

国学一代宗师:钱穆

1902年,鲁迅在矿务铁道学堂校长俞明震的带领下到日本留学。

其实,在这艘船上的100多名留学生中,有很多人后来在世界上出名了。

俞明震不言而喻,他是绍兴俞家——这个近代最有影响力的家族中的老大哥,他的儿子、侄子、侄女、侄子、孙子、重孙等历史人物。

俞明震的两个侄子陈衡恪、陈寅恪兄弟就是乘坐这艘船去日本留学的,当时陈寅恪才12岁。

绥之,严氏家族的长子,著名医学家。

钱均夫,临安钱氏家族人物之一,吴越王钱镒的第三十三代孙子,也是钱学森的父亲。

徐寿裳,著名作家和教育家,与鲁迅是终身好友。

把学生们送到东京安顿好后,俞明震一个人先行回国了。

鲁迅(前排左)、许寿裳(前排右)在日本留学

按照惯例,中国学生要留在日本,必须先进行专门的日语进修。

鲁迅等人来到日本后,进入了为中国留学生设立的学校——东京弘文学院。

这其实是弘文学院正式成立以来的首次招生。

弘文学院日语速成班毕业后,鲁迅去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

在仙台医专,鲁迅认识了藤野老师,几年后,他写了一篇有名的散文《藤野老师》,想起了一位亲切而关心中国学生的日本老师,讲述了他看《日俄战争教育片》后深受感动,决定弃医离文的经历。

《藤野老师》这篇文章说,鲁迅的学习成绩有一百人,没有不及格,只是及格了,并不优秀。

鲁迅看《日俄战争教育片》受刺激,决定弃医离文时,他离开了仙台医专,连学历都没有。

藤野先生惜别

学年考试结束后,我去东京玩了一个夏天,秋初回学校一看,成绩早就公布了,一百多名同学中,我居中,不过没有不及格。

这次藤野老师担任的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

第二年,我教了霉菌学。 细菌的形状都在电影里展示了。 在一段结束下课之前,我拍了几部时事的电影。 当然,日本战胜俄罗斯的样子。

但是,里面夹着中国人。 给俄罗斯人当侦探,被日军捕获,枪毙。 围观的也是一群中国人。 礼堂里还有另一个我。

在东京,鲁迅专攻文艺翻译工作,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自学了德语、俄语,跟随章太炎学习国学。

在此期间,周氏兄弟完成了《域外小说集》的翻译。

遗憾的是,周氏兄弟被翻译成文言文,这本书出版10年来,总共只卖了21本。

与鲁迅艰难的留学经历不同,胡适的留学经历要幸运顺利。

鲁迅1902年赴日留学时,大清帝国与八国联军签订《辛丑条约》条约的胡适成年后,美国就决定返还“庚子赔偿金”,鼓励中国留学生去美国“公费留学”。

从1909年开始,“庚子赔偿金公费留学”开始招收第一批学生。 这一年,鲁迅就读的东京弘文学院因留学生急速减少而关闭。

“庚子赔款”公费留学二期。

站着的人第二排左一排最合适

胡适于1910年取得“庚子赔偿金公费留学”资格。 这是庚金留美的第二次。

这次的留学生名单上有竺可桢、胡明复、赵元任等名字。

胡适尚中学时看了一本农业对社会的影响书,以为农业技术能拯救中国,于是于1910年9月22日进入康奈尔大学农学系。

虽然是农学院,但是胡适的成绩也相当好。 在《胡适留学日记》中,胡适是这样记述的。

“这次高考,生物学95分,植物学83分,我很满意。

但是胡适发现自己的兴趣完全不在农学方面。 两年多来,不仅读扑克牌,还读莎士比亚、歌德、大仲马、狄更斯、爱默生、培根等西方文学和哲学,包括中国古典文学,这些日记里随处可见他读过的书和引用的内容。

这为胡适后来代言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植物学和果树学混了一年多,1912年2月19日,新学期开学,胡适申请转入文理学院主修哲学。

在这里,21岁的胡适完成了著名的长句《非留学篇》。 痛陈中国亟需进行兴国内高等教育,重建新文明。

根据康奈尔大学的学制,胡适于1914年2月获得学士学位。

1913年秋季学期,胡适开始读研究生课程,直到1915年在康奈尔获得硕士学位,转入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2014年,胡适在康奈尔大学毕业100周年之际,在《康奈尔编年史》年发表的文章中,称之为“最伟大的康大人”。 胡适一生似乎更爱哥伦比亚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的中国留学生。

左二胡适,右一陶行知

在哥伦比亚大学,胡适师来自20世纪最著名的教育和哲学大师约翰杜威。

杜威一生高度评价实用主义和民主制度,他的理念深深影响了美国的整整一代人。

作为中国留学生,胡适、冯友兰、陶行知、张伯苓、蒋梦麟等都深受其影响。

胡适作为中国20世纪最著名的学者,积极推动杜威实用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1917年初,在“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下,远在大洋彼岸的胡适给《新青年》杂志写了一篇题为《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章。

这篇文章的发表,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直接把这场“新文化运动”推向了高潮。

在蔡元培和陈独秀的邀请下,胡适完成了博士论文答辩,匆匆回国,出任北大哲学系教授,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引领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

到1927年胡适的博士论文终于被加了标,哥伦比亚大学正式授予胡适博士学位。

胡适向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议案

1935年香港大学授予胡适法学名誉博士学位1936年哈佛大学授予胡适文学名誉博士学位1938年9月胡适出任驻美大使,在获得美国支持的过程中胡适四处演讲,尤其是在各大学,获得了各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 直到1959年夏威夷大学被授予胡适人文学名誉博士。

这些荣誉博士,加上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共有36个,就是所谓胡适“36顶博士帽”的由来。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