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留学生活>
  • 她是高的祖母,高曾在二战期间留学德国,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创始人之一。

她是高的祖母,高曾在二战期间留学德国,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创始人之一。

2023-02-11 11:06:00来源:留学时间作者:乖裙 阅读量:14040

近日,中国成功发射“天问一号”探测器,开始了首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 这是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一个重大突破。

她是高的祖母,高曾在二战期间留学德国,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创始人之一。

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宇航员的辛劳。

在这些航天前辈中,陆士嘉教授不得不提到。

她是世界流体力学权威普朗特教授唯一的亚裔女博士,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设者之一,创办了中国第一批空气动力学专家,对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襁褓中从太原来到北京提到陆士嘉,许多科学家和学者对她并不陌生,她是中国著名的流体力学家、教育家。

陆士嘉对我来说,增加了一个陆士嘉的身份。 她是我表姐。 我父亲是施今墨,陆士嘉是姑姑施桐君的女儿。

陆氏家族是一个大家族。

陆士嘉的祖父陆钟琦,是光绪十五年的进士,江苏布政使的继承人。

1911年,陆钟琦被任命为山西州长。

10月6日,陆钟琦来到太原。

陆琦到达太原才四天,辛亥革命就爆发了。

10月22日,长沙、西安当天对山西形成强烈冲击,陆钟琦下令平阳清军布置河防,预防陕西革命军进入山西。

陆琦的三儿子陆光熙出身官家,但和当时的许多年轻人一样对革命充满热情,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参加了同盟会。

1911年10月27日,陆光熙从北京来到太原。

有一种说法是,陆光熙奉命返回山西,说服陆钟琦“和平转让”以避免革命。

10月29日凌晨,太原新军发动起义,他们冲进巡抚机关,抵达太原仅23天后,陆钟琦被杀害,三儿子陆光熙也被枪杀。

起义士兵冲进内室,陆钟琦的妻子唐氏被杀,13岁的长孙也被刺伤。

幸运的是,陆钟琦的儿媳妇陆光熙的妻子施桐君和女儿陆秀珍(后来改名为陆士嘉)在卫兵的帮助下逃过一劫。

那一年,叫陆秀珍的女孩还不满一岁。

施桐君是首都的弟弟,通过有名的中医施今墨得知消息后,将姐姐施桐君接到了首都。

今墨早年追随黄兴,参与辛亥革命,所以对姐姐很有感情。

施桐君为姐姐施桐君在和平门附近买了一家小四合院,施桐君一家安顿下来。

几年后,陆士嘉进入了北京师大一附中读书。 ( 1920年,邓颖超在这所学校教书。 在陆士嘉的班里,有两个非常投缘、比较的男生,依次占了班里的第一名。

一个叫张维,另一个叫钱学森。

陆士嘉上初二的时候,有一个同学借给她《居里夫人》这本书。

陆士嘉心中一震,决心学习理科,成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1926年,她目睹了“三一八惨案”,其中牺牲妇女的名字带有“士”字。 她改名为陆士嘉。

1929年,张维考入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钱学森考入铁道部交通大学上海学校机械工程学院铁道工程系,陆士嘉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唯一的女学生。

几年后,张维成为陆士嘉的丈夫,钱学森在学术上与陆士嘉同宗。 (陆士嘉是“近代流体力学之父”花盆的关门弟子,与冯卡门同门兄妹,冯卡门是钱学森的导师)。

北师大物理系师生照片(右上角为陆士嘉) )。

叔叔施今墨1937年资助德国留学,张维考“中英庚金”赴英国深造,陆士嘉看到日本飞机在中国肆虐,决心学习航空专业。

在叔叔的帮助下,陆士嘉选择自费出国。

出国之前,两个已经暗恋的年轻人举行了订婚仪式。

1937年,陆士嘉与张维在订婚仪式上合影并交换戒指,陆士嘉还郑重地送给张维一支钢笔。 笔杆上有她亲笔写的四个字。 “不要忘记祖国”。

1937年7月16日,陆士嘉与丈夫张维告别亲人,坐上南下的火车前往南京办理留学手续。

第二年,陆士嘉只身来到德国哥廷根大学,请他来见普朗特教授。

当时,德国哥廷根大学的普朗特教授是世界流体力学权威,他对陆士嘉很不耐烦,多次拒绝陆士嘉向他要学问。

陆士嘉不屈不挠,普朗特教授勉强答应和她见面。

见面的时候,普朗特教授拿着几本书对她说。 “先回去看书了解流体力学是什么,两个月后来考试。

两个月后,陆军士官嘉如约来找普朗特。 普朗特忘了这件事,但又不能食言,提出了一些问题,希望她知难而退。

陆士嘉马上回答了答案,而且没想到都是正确的。 对于这样一个顽强聪明的中国女人,普朗特破例正式同意让她成为门禁弟子。

1942年初,陆士嘉以《圆柱射流遇垂直气流时的上卷》篇论文,为她的博士研究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篇论文受到普朗特教授的高度赞扬,他来推荐她作为德国最有名的洪堡奖学金获得者。

留学期间,表姐一家在德国经历了“二战”。

在德国本土,面包、黄油、肉食、乳蛋等主要食品实行配给制,以票供应,逐月减少。

黄油从每人每月500克逐渐减少到250克、125克,甚至50克。

肉类更惨。 到1943年初,每人每周只供应50克。 这么多肉和小猫吃了也不足以堵塞牙缝。 不能说是人。

陆士嘉夫妇和女儿张克群1945年日本投降,不忘祖国的陆士嘉和丈夫张维,带着4岁的女儿张克群,立即从瑞士绕道香港回国,经过艰苦奋斗,1946年终于回到祖国。

他们俩先是在天津北洋大学任教,后来成为清华大学教授群里耀眼的“双子星”。

表姐告诉过我那一年回国时的事。

陆士嘉在德国留学时,住在哥廷根著名物理学家r保罗教授家。

由于日本已经战败,德国的纳粹势力也日薄西山。 当保罗得知陆士嘉夫妇要回中国时,把毕生积蓄的白金托付给了他们,让他们带回中国帮忙保存。

保罗还郑重声明,由于战乱,如果这些白金丢失,不要求赔偿。

陆士嘉夫妇答应帮保罗教授保管。

20世纪58年代初,中国与联邦德国长期没有邦交,通信中断。 1958年民主德国德累斯顿高工霍夫曼教授访问中国时,知道陆士嘉和保罗教授很熟,经常来往,陆士嘉就把这件往事告诉霍夫曼教授,要他把一公斤左右的白金原封不动地拿来给保罗教授

由此可见,表姐具有守信用、不忘恩的优良品质。

这种品质经常体现在她的生活中。

我父亲帮助她的学业,上世纪60年代,在我们家困难的时候,他们也非常无私地帮助我们,我们度过了难关。

有趣的是,张克群的儿子高晓松以前在节目中说,他出生于名医之家,吸收了“仙气”。 这是一个笑话,但他确实出生在我们家。

20世纪60年代末,张维和陆士嘉被下放江西农场,女儿张克群怀孕,无处可住。

我父母让张克群住在我们家,不久,高晓松就出生在我们家。

)1974年,在清华十公寓门口拍了一张照片。

前排左起:高晓江、高晓松; 从左后开始:张克群、陆士嘉

几次拒绝成为院士机会的表姐的一生不平凡,她为国家航空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最佩服的,是她脚踏实地,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

1952年,中央决定成立新的航空高等学府——北京航空学院。

陆士嘉担任学校建设准备委员会委员。

创立之初,陆士嘉和教师们一起制作了创立计划的模型。

学校成立后,陆士嘉成为北航第一个空气动力学教室的主任。

她始终在一线负责教学工作,为学生讲授理论空气动力学等课程。

1954年,在她的主持下,招收了这个学科最早的研究生。

陆士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证1981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增选委员(相当于后来的院士)。

当时,每个委员候选人都要有三位学部委员推荐,而推荐陆士嘉的是七位学部委员,其中有“教育宗师,科学泰斗”之称的严济慈老先生。

在第一轮讨论中陆士嘉已经通过。

等到负责人拿着表格请她填写时,陆土嘉说:“我没有申请成为学部委员。 怎么填表格? ”。 人们告诉她,这是多位老先生共同推荐的,陆士嘉认真地说:“我觉得我当系委员不合适。

第一,我回国后,主要从事教育工作。 我不太会做研究工作。 第二,我老了,身体也不太好。 我不能为国家贡献太多力量。 应该让年轻人做。

"工作了好几次,陆士嘉才填了表。

在第二次讨论中,陆士嘉被一致选为候选人之一。

但是,当人通知她时,她又犹豫了。

仔细想想,她还是决定把有限的名额让给年轻人。

陆士嘉给中国科学院学部写信,要求措辞认真地从候选人中删除她的名字。

中国科学院在回信中赞扬了陆士嘉的高尚情操,当时的媒体报道了这件事。

就连严济慈老师也很佩服她的行为。 “就算对方劈头盖脸地劝我,我也坚决拒绝了。

但是,我推荐了陆士嘉,但她自己辞职了! ”陆士嘉没有看到“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特别发表的那一天。

她1986年去世了。

在她去世一周年的纪念大会上,钱学森透露了以下细节。 “我和蒋英每隔一个月去协和医院看她一次,她虽然生病很痛苦,但她和我们说的仍然是国家和世界的大事,‘有勇气’。

目前,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巨大发展,与陆士嘉当年的辛勤耕耘有很大关系。

2017年,在陆士嘉老师诞辰106周年之际,为了纪念她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的贡献,北航将她创办的风洞实验室命名为陆士嘉实验室,同年以她命名的出租车嘉书院在北航成立。

表姐已经去世多年了,但她的声音和笑容依然历历在目,她永远是我人生的典范。

来源:北京晚报五色土|作者施小墨编辑:姜宝君流编辑:郭丹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