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国内大学>
  • 问:东西方概述|文物是“媒体”。中外专家建言献策,文明互鉴。

问:东西方概述|文物是“媒体”。中外专家建言献策,文明互鉴。

2023-01-29 14:49:41来源:留学时间作者:阿素 阅读量:6921

中新社北京10月29日电(崔白露)“与文物对话,促进文明互鉴”,多位海内外知名学者28日来京论道,为推动中外文明交流、民心相通贡献思想智慧。

问:东西方概述|文物是“媒体”。中外专家建言献策,文明互鉴。

当天,中新社举行首届“东西方问题智库”主题论坛暨“东西方问题智库”成立仪式,颁发首批学术顾问、特邀专家聘书。

"多样性是文明存在的基本形态. "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存着一个世界。

东海、西海是海,东方、西方在同一个蓝天下。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张西平指出,多样性是文明存在的基本形态,文明互鉴是文明发展的动力。

历史上,中华文明是亚洲文明的一片拥堵景象,也吸收了其他外来文明的成果。

当前,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人类共同价值的现代化,同时立足于中国土地和文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

北京大学城市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韩茂莉说,世界丰富多彩,中国有独特的文明和历史,并在漫长的过程中将自己的发明和贡献融入世界,影响着世界。 无数考古实证表明,其中农业是根本之本,是中国送给世界的最大礼物。

“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西亚、中亚等地区的小麦栽培技术和青铜冶炼技术等,在自身发展中广泛吸收了外来文明。

这个过程绝不是“拿来主义”,而是通过创新形成了“内模外范”技术和中国化的概念、理念、思维,浸润了中国人的血肉,形成了中国文化最基本的“DNA”,长期主持着二奥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许宏

8月18日,甘肃省敦煌市“灿烂的记忆:从美索不达米亚牵陀罗——东方文明古国冶金术展”在敦煌莫高窟开幕。

“中华文明的探源是科学问题,是社会问题,也是人文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胜前在热烈的讨论中表示,研究文明起源,对现实世界具有启发意义,也关系到中国人在世界上存在的意义,中华文明通过对文物的重新诠释得以延续。

"互信是最重要的基础,民心相通是目标. "

作为文明的物质载体,文物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中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考古成为热点话题,中外文物交流频繁。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万平表示,故宫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和责任,近年来积极推动国际展览会引进中国,同时将中国传统文化更多地推向世界。

“要让海外观众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要找到双方共同的话题,还要考虑对方的好奇心,在同一个东西和不同的东西之间筹办国际展览。

2022年2月14日,中外记者参观故宫开幕年大展。

中新社记者贾天勇摄

关于文物交流,中国国家博物馆国际展览总监、“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中方规划展潘晴认为,互信是最重要的基础,民心相通是目标。

瘟疫流行期间,意大利文物在中国展出是基于双方长期的友谊和互信。 其间,中方受意大利方面的委托修复了运输中损坏的雪花石酒器,成为中外文物交流的美谈。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机构工作的中国科学院空天院研究员王心源氏分享了“小文物推动大合作”的亲身经历。

几年前,他与突尼斯考古机构和留学生合作,利用遥感技术发现了该国古罗马时代的遗迹。 这在突尼斯国内引起广泛关注,成功推动了中突两国在遥感考古方面的合作。

"“东西问”命题的提出,具有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

在向世界阐释中华文明的过程中,如何消除隔阂、寻求共识,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议题。

德国汉学家、美学家、特里尔大学教授卜松山( Karl-Heinz Pohl )通过视频表示,跨文化对话应该建立在一方相互充实而不是接受另一方观点的基础上,从语言、习俗、哲学等入手,从对方文化的不同层面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周庆安表示,中国的国际传播必须完成从观看到对话、从告知到共享、从理解到认同、从主体到平台的搭建。

“东西问”命题的提出,具有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问”的前提是多元平等,“问”的过程是文明平等、多样性的表达和确认,问答之间观念和知识得以共享和交流。

“在当今国际传播的进程中,东西方已经进入文明对话、交流、互鉴的时代。

“中国外文局现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结合调查报告数据分析显示,浅表性语言和文化符号容易被西方人理解,但并不一定是我们现在真正强调的中华文化。

传统优秀价值理念符号如何广泛传播,是“东西方问题”过程中需要共同努力解读的问题。

(完) )。

来源:中国新闻网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